进行重组重整重构的困境企业尤其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在该行业或者当地影响较大,不良资产数额巨大。资产重组开始大多要考虑进行债转股。这一方式在十几年前为政策性措施,由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和人民银行主导,成为国有企业脱困的三大杀手锏之一。纳入债转股的近六百户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都御下包袱,轻装上阵,改制上市后快速发展。2014年后,面对企业困境又重启该项措施,但定位于商业性债转股,由当事双方通过商务谈判来进行。几年来虽有成功案例,但成效不大,在困境企业中占比很小。据我了解,其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下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不积极或不愿意,担心股权退不出而吃亏;经济复苏或上行时企业没有积极性或者不干了。具体还有转股价格、资金筹措、转股后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等问题。有的债转股相关利益方为了得到优惠政策支持,便采取明股实债的方式进行,即设置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股权退出,实际上是企业定期借债,这就走偏了方向。为了有序推进这项给实体经济中的困境企业较快脱困的措施,相关各方要有看到我国经济向好的长远眼光,金融机构要明确实施针对推进该项措施的考核办法,因为股权的收益滞后于贷款的利息收入。同时,人民银行要给于低成本的再贷款等融资支持,因为银行贷款不能直接转股,必须由资产管理公司或特殊投资机构用资金收购以后,这两类机构对企业进行债转股。对困境资产进行重组重整重构和债转股,大都会在资产中聚焦房地产,深挖细查房地产项目的权属关系,评估其价值,有时在选择评估机构、釆取什么样的评估方法上都相互争斗,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房地产业涉及到40多个行业,形态各异、管理和权属关系复杂。有商品房、限价房、央产房、校产房、军产房、福利房、办公用房等五花八门;按土地性质有国有、集体用地和市场用地;还可分为商品住宅、商业用房等等,据说这些复杂情况也是房地产税难以短时间出台的技术原因。房地产占用资金量大,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中的占比高,银行所有扺押贷款中的抵押物,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押品是房地产。在经济上行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房地产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有些项目拿到手以后搁置几年也会增值。同时,房地产项目大多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增值运作。所以企业重组重整时,其土地、厂房、办公等服务用房如何改变功能性质、如何重新开发利用以及由谁主导开发,往往成为商务谈判的重点和难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作法:一是在政府支持下提前介入并管控住资产,防止企业巧立名目贱卖掉土地房产;二是将困境企业的土地房产单独分离出来,注入重组相关方合资成立的公司,由这家公司专门运作这些房地产;三是调整规划、变性土地以后,引进大的专业房地产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在这整个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主要重组方,可以三次获利、多年都有收益。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可以出售一部分股权获利,中期与大型房地产企业共同开发成功后销售得利,后期留有一部分股权分到红利。
这些年来,不动产既是调控的对象,又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在房地产价格的研判上,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而且波动不大,整个国家各地方发展也比较均衡,其房价可以用家庭收入占比和房屋租售比耒衡量。而我国发展速度较快,各地又不平衡,城镇化在加速。因此对我国各地的房价应分类评判,主要看这个地方的人员是净流入还是流出、社会资金是流入还是流出,还要考虑经济增长的预期速度。资金和人员尤其人才流入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大城市,房地产调控从严,同时通过税收、信贷等差别化政策,反哺资金人才流出地。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和分地区行政管理措施的实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变化,许多房地产项目成了不良资产,有关地方和企业应该审时度势,对这些陷入困境的资产进行重组重构。就大家关心的商业地产来说,机会大于挑战。许多地方的百货大楼近几年日子难过,超市受影响不大。有的地方就将其改造为运动健身、幼儿教育、专业医疗、美容和在线网络游戏互动平台,增设生活超市,生意又兴隆起来。有的空置楼堂馆所改为公寓、养老院或月子中心,很受欢迎。有的城市在二十年前建的物流企业,当时处于城郊,现在成了市中心而夹在高楼中间,面临搬迁重建。这些地方应着眼长远,方便百姓,科学规划。有的中外合资的项目包括高尔夫球场,应该按期收回,建造为老百姓休闲的公共场所。 至于企业手中商业地产如何退出,回收投资,我的看法是:首先把握宏观调经济和房地产走势,研判价格预期,选择时机。二是根据规划许可和交易情况调整土地性质和用途。三是根据当初开发建房许可研究整体出售还是分割出售。四是研究租售比的收益情况。我认为,调整功能,适应市场需求是基本原则。
最近我在上海参观了一家成功转型的商业服务场所并亲身体验了其火爆场面。这家场地位于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的繁华地段,营业面积达三四千平方米,前几年不景气。两年前,商家引进欧洲咖啡品牌企业办起了体验式咖啡消费场所。其亮点在于商场靠楼梯部分量身定制设计了一条小型咖啡生产线和糕点制作坊,客人进来即闻到香味,看到各种式样的咖啡产品从咖啡豆到最后消费品的全过程,消费者、旅游参观者川流不息。能容纳上千人的两层空间坐无虚席,顾客要排队等候,经营者自然获得丰厚的回报。据了解,这里的亮点也是困境资产重组重构的难点,因为要在上海市中心建咖啡生产线,按政策规定是不允许的,因为工业企业要进第三产业场所,过去退二进三的政策早就写入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此事经市政府高层同意,特批才办成。当然,这样的加工是微型、小作坊式而且完全符合环保要求,正如邓小平曾说过的,有些事情改回来也是改革。可见,只要我们开拓思路,勇于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困境企业经过重组重整重构,一定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